妙筆講史:古人穿衣史話 |
服裝知識 有3814人參與 2004年10月18日 來源: 中國服飾經理人-微服網 進入社區(qū)交流 |
| | |
| |
| 中國古人被嚴格的綱常約束,禮節(jié)繁多,僅僅在穿衣戴帽上就五花八門,而中國人又習慣以衣帽取人,衣著打扮常常不止是一個人的個人代號,往往還是他的社會代號。
今天一身短打的現代人最直接接觸到的古代裝束只能通過戲曲、連環(huán)畫、歷史題材影視劇,我們從那里看到的古人一律長衫寬袍高靴,外加夸張的頭飾或者帽子,顯得啰嗦和累贅。
長衣儒人短打苦力
據說由黃帝開始,漢人會使用布帛,他們已經懂得了織造布。但是,布被看作最貴重的東西,平民百姓不可能用布來裝飾身體,而身居高位的黃帝非常注重講究禮儀,是他最先倡導,出現了“襟袖寬博,彬彬下垂矣”。也許正是這“彬彬”兩個字,演變成了后來的成語“彬彬有禮”。黃帝大概是中國最早的時尚設計師兼模特,他又有一呼百應的效應,風氣由他而起,漸漸寬衣長袍成了時尚。到現在的漢語里面,大方大度大氣都是褒義,和“小”相搭配的詞匯都相反,可見寬大闊綽風氣的久遠沿襲。當初,平原君見到孔子“衣長裾,振褒袖”,馬上問“你也穿儒服?”可見最先的儒家衣袍就是長衣拽地。從現在向前,把歷史推遠一百年,一身短打裝扮的,只能是最下層的苦力。
臣穿紫色死路一條
“紫色為君服”。在色彩上,古人認為紫色衣袍最被尊崇。《左傳》中有記載說:有人不講禮儀,在狐裘袍子里穿了紫色衣衫,去外吃酒席,不小心,袍子沒有合嚴,露出了內里的紫衣,在場的皇太子當場趕他離開,幾天后,羅列了三個罪名把這人殺了。從棉花到布匹,它們本身都是素白的。有色彩的服裝要多染色的工序,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我曾經在廣西瑤族地區(qū)見過兩只手腕以下完全黑紫色的女孩,一問,她們剛剛染過布。遠古時候的平民只能穿白色。一片粗糙白布中,出現一個渾身有色彩的人,他的身份地位財產立刻一目了然了!吨芏Y》中有明文列舉了衣服顏色所代表的貴賤身份。甚至一個人服飾的色彩和他父母健在還是過世都有清晰的規(guī)定。可見一件長袍就足以透露他的全部私人信息。
刖足之人褲子多余?
齊國有一個盜賊的兒子和一個受了刖足之刑的兒子,兩個閑著沒事兒吹牛逗嘴。盜賊之子說:我爸爸牛啊,他穿的裘皮袍子還帶著條尾巴!罪犯之子說:我爸爸更牛,他冬天都穿褲子!也許齊時候就有造假的,真皮袍子要留著尾巴為證,而受了刖刑的人,失去兩腳,在冬天還有穿褲子大約是很奢侈了。衣著裝束在超越了最初的遮寒蔽體功能之后的長久時期里,更多地是在體現人的“多余”需求。
古人見要人貴客,常常連忙“正領齊祛”,“正襟危坐”。端正領子,拉起兩只袖子,使它們對齊,理直衣襟,再端坐以示鄭重。古人把這稱作“振衣”。看日本女人穿和服,相當耗時耗力氣,繁瑣之極。他們說,那是唐風,如果進入時光隧道,再現唐生活,恐怕很像誤闖戲臺誤進了一出戲。
只有那些世代種田打鐵放牛的人才輕松愜意,才接近我們今天的生活?上,歷史從來不是一身短打們的,歷史的主角就是長袍起舞的女人宦官陪襯下的寬衣高座者。
|
|
| |
| |
|
微服網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友提供學習參考資料,我們不對其內容真實性進行論證,也不代表本站立場。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