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師解讀 | 設計師“丁勇”-別在概念上太過用力 |
服裝知識 有5121人參與 2009年1月2日 來源: 廈門晚報-微服網(wǎng) 進入社區(qū)交流 |
| | |
| |
| 設計師丁勇所訴求的,顯然是想把衣服做成藝術品。
他的一作品上的色彩痕跡,看上去有點像拓印,有的像直接用畫涂抹上去的,繪畫性比較強。中國設計師,和美術的淵源比較深厚,色彩用得蠻好的,這是長處,更是短處。因為衣服畢竟不是畫布,設計最終要做的是成型,用布料的縫制成型來表達。丁勇的設計,好是好看,但這衣服可能沒法洗滌。油彩或者墨跡,一洗滌衣服就成問題了,沒法保持原樣。有的媒體說他的設計更像是行為藝術。他的作品大多數(shù)沒法穿用,如他的箱子狀的衣服,還有兩個三個人穿一套衣服,整成了連體人。玩的確實藝術,卻把自己逼上了懸崖,這能穿出去嗎?
日本設計大師三宅一生就愛玩概念,記得有一次發(fā)布會,甚至請了蔡國強用火藥爆破衣服,但弄下來他的衣服還是能穿,也沒有丁勇的那么累贅。丁勇設計的套裝,用了不少褶子。我比較偏愛這東西,衣服的全部復雜性,都藏在里面了。記得過去曾總結過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典型符號,其中就有褶子。這和中國畫的一種筆法有關,這就是:“皴”。少年時涂鴉中國畫時,有一畫友曾借過我一本書,里面列出了大大小小各種皴的法子。這些東西,做到衣服上,類似布起的褶子。丁勇這次的設計,就有山地的說法,其實和國畫有些暗合了。
吾國的有一些設計師,在概念上太過用力,其實,衣服能不能表意,一直是個存疑的事。衣服即使如語言如色彩線條般地傳情達意,也可能像詩歌一樣,是暗示出來的。一個玻璃水缸,能否暗示母體,我是懷疑的;何況一個成年男人,就是裸體了,也未必和嬰兒扯到一起。日本人的秀,概念其實是用道具傳達出來的。這里的道具,如果定義一下,不僅僅是手上拿的,也包括服飾品、發(fā)型和化妝。衣服在其中,可能僅僅是個載體。當然,秀后賣的是衣服,不是概念,所以,衣的做工質量和設計細節(jié),賣的時候就發(fā)揮作用了。而秀的過程,如果具有文學性或者說敘事性,在于幾個因素,服飾或許還不是主體。我感覺衣服要有表情達意功能,有些難。
在秀場里,敘事性的取得,不僅僅靠衣服,而是場景、道具和模特表演,當然也包括服飾形象,說到服飾形象,其實已經(jīng)超出了衣的造型范疇。
秀的概念意義,有一些像朦朧詩,似有似無,不是那么確切,你能感覺到有,但絕非用語言能轉述清楚。這種境界,要想企及,其實沒那么容易。
|
|
| |
| |
|
微服網(wǎng)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(wǎng)友提供學習參考資料,我們不對其內容真實性進行論證,也不代表本站立場。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