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飾文化 | 非洲傳統(tǒng)服飾文化-結婚穿藍色婚紗 |
服裝知識 有6864人參與 2007年12月2日 來源: 東北網(wǎng)-微服網(wǎng) 進入社區(qū)交流 |
| | |
| |
| 非洲人穿婚紗嗎?
要說以前,還真沒什么非洲女孩結婚穿婚紗。那時候的婚禮照片上,新娘自然是傳統(tǒng)的非洲打扮,不少人選擇蠟染布、繡花布等高檔布料制作的漂亮衣裙。即使非洲沿海城市里的天主教、基督教徒,已經(jīng)習慣在教堂結婚,卻同樣很少穿婚紗拍照。究其原因,一是一般人不舍得在這方面花錢;另一個是傳統(tǒng)的婚紗比較適合白人的發(fā)型、膚色和身材,非洲女孩覺得穿了不好看。
但近些年來,時尚雜志和電視節(jié)目在非洲很普及,讓當?shù)厝碎_始適應了婚紗的品味,越來越多活躍在歐美T型臺上的黑人女模特也向其同胞們展現(xiàn)著婚紗獨特的魅力,于是穿婚紗、拍婚紗照很快成為許多國家年輕人的時尚。 
由于財力有限,大多數(shù)非洲新娘并不會訂做婚紗,而是向“婚禮服裝租賃店”租借。這些店一般開在繁華的商業(yè)街上,臨街有寬大明亮的玻璃櫥窗。在貝寧,一套普通婚紗租一天收費3000西非法郎(約合50元人民幣)。 
有趣的是,很多非洲新娘都喜歡租用淺藍色、粉色等其他顏色婚紗,而不是白婚紗,這跟膚色搭配的需要有一定關系。另外這些用來出租的婚紗大多是二手貨,并非專為當?shù)厝嗽O計,因此穿起來也有些不協(xié)調(diào)。 
值得一提的是,非洲照相館很少提供成套婚紗照服務,因為這類服務并不受新人們的歡迎:太累,太費錢也太耽誤功夫。我們所能看見的婚紗照,大多是請人直接上門拍攝的,攝影師會以嘉賓和工作人員的雙重身份全程出席婚禮。 
記者在馬里時曾參加過一次婚禮,當時新人們花2.5萬西非法郎(約合400元人民幣)租下一間小餐廳(不供餐),花7.5萬西非法郎(約合1200元人民幣)請樂隊、攝影師,以及雇花車。這樣一來,有上百人出席的盛大婚禮就風風光光地開場了,婚禮上鼓聲、歌聲、笑聲不絕于耳,攝影師也忙碌著把新人最美好的畫面保留在相片里。整個婚禮開銷很少,新人和賓客卻都感到愉快、盡興。 
作為禮服的婚紗只會為配合拍照在婚禮中穿一小會兒,其他時候新娘會換上漂亮的非洲裙裝,和賓客同樂。非洲人的婚禮上少不了舞蹈和鼓點,總穿著租來的婚紗是很別扭的。 
那么,非洲人結婚證上的照片,新娘都穿什么呢?
我在非洲多年,只見過兩份結婚證,上面的照片是分別用新郎新娘的一寸彩照拼接成的,新娘的衣服自然毫無講究。其實在非洲很多地方,尤其是農(nóng)村,往往只重婚禮不重證件,許多夫妻都兒女滿堂了也一直沒有注冊。
|
|
| |
| |
|
微服網(wǎng)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(wǎng)友提供學習參考資料,我們不對其內(nèi)容真實性進行論證,也不代表本站立場。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