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飾文化 | 《微服民族服飾文化18》瑤族服飾[圖] |
服裝知識 有6279人參與 2005年12月5日 來源: fumin-微服網(wǎng) 進入社區(qū)交流 |
| | |
| |
| 瑤族是我國人口超過一百萬的15個少數(shù)民族之一。主要分布在廣西、湖南、云南、廣東、貴州、江西6省區(qū)的130多個縣市。廣西瑤族占全國瑤族總?cè)丝诘?1%,湖南次之,云南再次之!按蠓稚,小集中”是瑤族人口分布的主要特點。
云南瑤族人口占全國瑤族人口的10.37%,一半以上分布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,富寧、 麻栗坡、馬關、廣南4縣較多。此外,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邊、金平、河口等縣,西雙版納州的勐臘縣,思茅地區(qū)的景東、江城、墨江等縣均有分布。
據(jù)史籍記載,瑤族屬于先秦和漢唐時期洞庭湖周圍的“長沙蠻”、“武陵蠻”中的一部分。因服飾、居住地區(qū)域各異的原因,自稱有“秀”、“門”、“孟”、“睦”等。他稱亦有“藍靛瑤”、“紅頭瑤”、“白線瑤”、“黑瑤”、“沙瑤”等。
瑤族進入紅河州的確切時間史籍無明確記載,但在今文山州、紅河州一帶,唐代時已有“苗眾”(包括瑤族在內(nèi))居住,還有部分瑤族是明、清之際才從湖廣輾轉(zhuǎn)遷入的,幾暹M入紅河州的路線大致是4條:一是從兩廣經(jīng)文山抵建水后分支進入元陽、紅河、綠春、金平、屏邊、河口;二是從文山進入河口,再向屏邊、金平遷移;三是由廣西經(jīng)貴州抵蒙自,再進入金平、河口;四是從廣西轉(zhuǎn)道越南再進入河口、金平、綠春。州內(nèi)瑤族由“秀門”和“吉門”(又稱“育勉”)組成。“秀門”人口稍多,包括他稱為“藍靛瑤”、“平頂瑤”、“白線瑤”、“沙瑤”、“黑瑤”等在內(nèi);“吉門”專指他稱為“紅頭瑤”的。兩者都認為始祖是盤瓠,祖居洞庭湖。
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,由于地區(qū)不同,又有若干方言土語,但只要同一支的瑤族均可通話,“秀門”支與海南島的苗族語言相通。紅河州內(nèi)瑤族語言基本屬于“勉”語,幾鍩o文字,不知何時起,經(jīng)父子相傳、師徒傳授,以瑤音瑤意借用漢字來記述本民族的歷史、經(jīng)文、詩歌和書寫信件、契約和經(jīng)濟帳目。
個體家庭是構成村社的基本單位。各個獨立家庭中以男性長者為家長,父不在長兄為尊。弟兄成婚后,在舅父主持下分家另立門戶,家庭財產(chǎn)均分、非入贅女婿和非婚子亦有權分享。祖房由幼子女與父母同住。分家后的弟兄,仍有贍養(yǎng)老人和扶養(yǎng)年幼弟妹的義務。婦女地位低于男子,沒有繼承權,吃飯不能與男子同桌,更不能與父兄言笑,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男子的尊重,如回家、出門必先與女主人的招呼,婦女可積存“私房錢”,寡婦改嫁可帶走娘家?guī)淼呢攧占白约旱摹八椒垮X”。
    除婚喪、年節(jié)、祭祀和倫理規(guī)定外,還有一些禁忌:男女的“皇帝頭”,任何人不能觸摸。產(chǎn)婦不滿月,外人有得進家門。正屋門口有得晾曬衣服,不得坐門坎,家中不許吹口消。神桌上禁放雜物。不能踩跨火塘和往火塘內(nèi)吐痰,火塘上的三腳鐵架不能隨便移動。產(chǎn)婦、孕婦不能在神桌前停留。不能踩墳墓和在墓地炸石挖土。嚴禁砍伐村前寨后的風水林。
五色斑斕是瑤族服飾的特點。所有衣料除部分裝飾的花邊、絲線、絨線和部分銀飾、料珠以外,全為自種棉花,自紡自織自染自縫。男子上身穿對襟或斜襟衣,長排蜈蚣形銀扣或布紐,下穿紐襠長褲,頭戴馬尾編織的平項圓帽或纏頭巾!凹T”男子頭巾繡有五彩花紋,上衣背上繡方形圖案,稱“盤王印”。小孩不分男女均戴布制圓形平頂花帽!凹T”女子從頭到腳的打扮均突出紅色,紅頭巾系紅流蘇,頭包上頂扎成或旗形尖頂;正開襟長袖緊身衣,袖口、衣邊均繡飾以紅色為主的花紋,紅腰帶,紅后圍裙,胸前綴銀排扣并吊系紅色絨球;瘦腿長褲鑲紅邊,紅勾尖鞋;戴銀項圈、手鐲、戒指等,因而人稱“紅頭瑤”、“秀門”女子著青色上衣,前長過膝,后裙拖地,衣尾以腰帶系扎腰間,胸前吊系五色料珠串,瘦腿褲亦鑲花邊。頭發(fā)束頂,綠春縣碗形銀簪插扣,其他地區(qū)以芭蕉葉或筍葉制成圓頂覆蓋,然后在頂上中心有圓白布的藍色方巾。河口縣橋頭河沿岸的“秀門”女子,頭頂紅邊藍布頭帕,系白色流蘇,故人稱“白線瑤”。
居住河谷的“秀門”,因與壯族沙人習尚往來故稱“沙瑤”,婦女頭頂黑色紗帕,著形似漢族旗袍的黑色長上衣,窄腿褲,一般不加花邊。無論何支,瑤族婦女均喜以豬油梳飾頭發(fā),修眉,喜用青藍色衣料;出門時男子背用線和馬尾編織的網(wǎng)兜,女子背一面紅一面黑的掛包。
男上衣有對襟及左大襟兩種,束腰帶。褲長短不一,有的長及腳面,有的短至膝蓋,多以藍、黑為主。廣西南丹大瑤寨男穿長至膝蓋的白色燈籠褲。廣東連南男蓄發(fā)盤髻,頭包紅布,插野雉毛。
婦女服飾多種:有的穿無領短衣,系腰帶,下著裙子;有的著長及膝蓋的對襟衣,腰束長帶,穿短褲或長褲;有的在衣領、衣袖與長褲腳繡各種圖案。廣西大瑤山婦女頭戴有三條弧形大銀釵,兩頭上翹。不少婦女衣服除飾銀牌外,還戴銀鐲及耳環(huán)、項圈等;洷奔霸颇系鹊貗D女過去還戴一種支架高聳、上蒙黑布、下垂紅纓絡的帽子。 
    瑤族耳環(huán)
首飾。流傳于廣西金秀。銀制,呈環(huán)狀,首尾不連接。環(huán)圈直徑一般為3—6厘米,形式多樣。環(huán)圈內(nèi)常鑲上各種飾物,有寶劍、魚、心等。環(huán)圈纏銀線或鑲上各種飾物。環(huán)圈下亦墜各種飾物,有呈錐形、尾彎成鉤形的薄銀片等。造型以扁銀線盤旋渦狀銀圈與飾物結(jié)合,加上大圈和無花紋銀片。婦女、兒童墜于耳垂。逢年節(jié)喜日,有的婦女還戴兩三對。
瑤族蓋頭巾
服飾工藝。俗稱“帕”。流行于廣西金秀,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間。為長方形挑花錦。長約77厘米,寬56厘米,黑布作底,布滿挑繡圖案,兩頭有長約5厘米的黑線穗子,四角有紅黃相闡、長約20厘米的穗子。多用自然景物為紋樣,骨架為直線排列成二方連續(xù),圍成四方形;ǔ拾私切,稱“大樹花”、“小樹花”!鞍恕弊中纹叫信帕袨樗苫ǎ灰源髽浠橹行,小樹花作主花,松花做隔花,把各主花的二方連續(xù)紋樣隔開,兩頭有對稱觀音手的菱形圖案等。針法多樣,有十字挑花、平針挑繡、獨針繡等。色彩運用有兩種:一種色階排列平穩(wěn),有白、土約、土黃色相互運用,色調(diào)諧調(diào)、古樸;另一種色彩對比較為強烈,常用白、朱紅、水紅、粉綠、草綠、群青色,活潑、豐富。女子出嫁時,把蓋頭巾蓋在頭頂一竹子編織的小架子上,配上五彩繽紛的嫁衣,更顯艷麗多姿。
瑤族百褶裙
服飾工藝品。流行于廣西南丹。通常用自織土布作料,染成深淺不同的靛色,折疊成造后用針線在裙頭處串綴而成。裙里襯一條與外裙大小一樣的內(nèi)裙。裙面有蠟繪花紋,紋線經(jīng)投靛染分深淺。裙腳飾有紅色刺繡花紋,多為幾何形花卉,寬約10厘米。著裙時,裙前習慣再圍一條比褶裙稍長的面裙,寬約20厘米,黑底鑲藍邊。
瑤繡
織繡工藝。歷史悠久,早在后漢就有瑤族好五色衣的記載。在黑、深藍或青藍布底上,用紅、白、黃、綠、橙等色絲線,以錯針繡等多種技法,繡出豐富的花紋。有簡單的幾何圖案,也有二龍搶寶、彩蝶雙飛、猛虎出山、游魚戲水等紛繁形象,還有寓意風調(diào)雨順、五保豐登的春牛、展翅翱翔的大鵬、羽毛美麗的金鳳凰、幸福相依的鴛鴦等,花草竹木亦有所見。色彩鮮艷而雅樸,構圖明晰而多變。常繡花邊、花帶以作服飾。
|
|
| |
| |
|
微服網(wǎng)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(wǎng)友提供學習參考資料,我們不對其內(nèi)容真實性進行論證,也不代表本站立場。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