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微服民族服飾文化8》滿族服飾[圖] |
服裝知識 有12254人參與 2005年9月2日 來源: huafunet-微服網(wǎng) 進入社區(qū)交流 |
| | |
| |
|
滿族歷史悠久,文化發(fā)達。其服飾高雅華麗,在我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,歷史上曾對我國的服飾發(fā)展有過很大影響。      古代,滿族先世的服飾,一年四季皆穿袍服,分為光皮和毛皮兩種。其后,“女工所織,只有麻布”。清初,在寧古塔地方,“滿洲富者績麻為寒衣,搗麻為絮;貧者衣狍皮,不知有布帛”。直到康熙年間,“今居寧古塔者,衣食粗足,則皆服綢緞,天寒披重羊裘,或猞猁猻、狼皮大呼。惟貧者乃服布”。這與從前衣皮的時代,不可同日而語。          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(qū)的滿族人,他們的服裝是布、皮兼用。到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后,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,出現(xiàn)“上下同服”的現(xiàn)象。直到皇太極時代,冠服始有定制。入關(guān)之后,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,寒暑更換,皆有定制,不可逾越。至于閑散旗人,男皆袍服,以綢緞或布制做,外套馬褂,直到辛亥革命,一直是這樣。滿族婦女的旗袍,多有發(fā)展,喜用綢緞制做。在北京等地盛行“十八鑲”的做法,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,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,可算是清朝的時裝。辛亥革命后,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,并有長、短袖之分。經(jīng)過不斷改進,一般樣式為:直領(lǐng),窄袖,右開大襟,釘扣絆,緊腰身,衣長至膝下,兩側(cè)開叉。我國婦女穿上合體的旗袍,既表現(xiàn)出身材美,又文雅大方,現(xiàn)已成為我國婦女所喜愛的中式服裝。           努爾哈赤在統(tǒng)一女真各部落,建立后金政權(quán),推行八旗制度以后,滿族人均在旗,因此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"旗袍"。滿族貴族入關(guān)統(tǒng)治全國后,清太宗皇太極認為清朝帝王應(yīng)當(dāng)維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(tǒng)習(xí)慣,尤其是維持統(tǒng)治者的民族標志的服飾制度,以此作為固國之本。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,并三令五申,不許親王大臣學(xué)漢人穿褒衣博帶、寬袍大袖等。要求在宮廷里的侍女奴仆都著滿族服裝,漢人成年男子衣著發(fā)式必須遵從滿族的習(xí)慣,只有在死后入殮殯葬時方可用漢人衣冠。           旗袍            旗袍是現(xiàn)代流行服裝之一,在國際服飾櫥窗里,享有很高的盛譽。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。           旗袍,滿語稱“衣介”。古時泛指滿洲、蒙古、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。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:無領(lǐng)、箭袖、左衽、四開衩、束腰。箭袖,是窄袖口,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,形似馬蹄,又稱“馬蹄袖”。馬蹄袖平日綰起,出獵作戰(zhàn)時則放下,覆蓋手背,冬季可御寒。四開衩,即袍下擺前后左右,開衩至膝。左衽和束腰,緊身保暖,腰帶一束,行豬時,可將干糧、用具裝進前襟。男子的長袍多是藍、灰、青色,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。           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?布缬袑蟆⒛斫、琵琶襟、一字襟等。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干利落。           在滿族南遷遼沈,入中原后,與漢族同田共耦,受漢族“大領(lǐng)大袖”服飾的影響,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,四開衩演變?yōu)樽笥议_衩。           至本世紀30年代,滿族男女都穿直統(tǒng)式的寬襟大袖長袍。女性旗袍下擺至(左骨右干)(小腿),有繡花卉紋飾。男性旗袍下擺及踝,無紋飾。40年代后,受國內(nèi)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,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,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,直筒變緊身貼腰,臀部略大,下擺回收,長及踝。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。由于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、民族的氣質(zhì),后來這一源于滿族的傳統(tǒng)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,受到國內(nèi)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。           馬褂            馬褂是滿族喜愛的服飾,在長袍外面套馬褂,有“長袍馬褂”的美稱。
馬褂分為大襟、對襟、琵琶襟等多種形式。馬褂是滿族騎射時穿著的一種褂子,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。高領(lǐng)對襟,四面開禊,長及腰部,袖子稍短,袍袖可露出三、四寸,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,即所謂大、小袖。清朝沈陽滿族詩人繆潤紱描述說:“卷袖長衫稱體裁,巧將時樣斗妝臺,誰知低護蓮船處,爭及羅裙一擊來!笨梢姰(dāng)時滿族卷袖服飾極為時興。清初,穿馬褂僅限于八旗士兵,至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用馬褂的習(xí)俗已盛行,青年喜著馬褂以示武勇。以后,由于清帝提倡騎射,經(jīng)常以馬褂賞賜臣下,竟成為一種“禮服”;实圪p給“黃馬褂”也成為極高的榮譽。           坎肩            清朝時興穿坎肩,應(yīng)當(dāng)說是在進關(guān)之后,由于民族融合,受漢族衣著的影響的結(jié)果。
坎肩并不是滿族原有的服裝,是由漢族的“半臂”演變來的。據(jù)記載“半臂”的樣式始于隋朝,當(dāng)時很簡單,就是無領(lǐng)、無袖、對襟?布邕有背心、蔽甲方、披襖、搭護等名?布绶譃閷、捻襟、一字襟、琵琶襟等多種。婦女穿的坎肩還要繡花鋃邊?布缬忻抻袏A,或絲或布,多套在袍子外面。有一種“巴圖魯”(滿語勇士)坎肩在八旗子弟中很流行。后來有的加上兩袖,被稱為“鷹膀”,更顯英武。
|
|
| |
| |
|
微服網(wǎng)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(wǎng)友提供學(xué)習(xí)參考資料,我們不對其內(nèi)容真實性進行論證,也不代表本站立場。 |
|
|
|
|
|
|